聚类分析

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,通过识别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,将用户自动划分为多个相似特征的群体,从而发现用户的自然分组。

常用聚类算法

KMeans聚类

  • 原理:将数据分为K个簇,使每个样本到其所属簇中心的距离平方和最小
  • 优点:简单高效,易于实现和理解
  • 缺点:需要预先指定簇数K,对异常值敏感,只适合发现球形簇
  • 应用:基于用户活跃度、消费额等连续特征的分群

DBSCAN聚类

  • 原理:基于密度的聚类,将密度相连的点归为一类
  • 优点:不需要预先指定簇数,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,对异常值不敏感
  • 缺点:对参数敏感,计算复杂度高
  • 应用:识别孤立用户群体,发现异常用户

层次聚类

  • 原理:通过合并或分裂构建聚类的层次结构
  • 优点:不需要预先指定簇数,可生成树状图直观展示聚类结果
  • 缺点:计算复杂度高,不适合大规模数据集
  • 应用:构建用户分层体系,发现群体间的层次关系

GMM (高斯混合模型)

  • 原理:假设数据由多个高斯分布混合生成,学习各分布的参数
  • 优点:提供软聚类结果,可表示群体归属的概率
  • 缺点:计算复杂,对初始值敏感
  • 应用:识别用户的多重属性和模糊群体归属

聚类分析流程

  1. 特征选择:选择反映用户特性的关键特征

    • 活跃特征:访问频次、使用时长等
    • 消费特征:消费金额、购买频次等
    • 内容特征:内容浏览/消费偏好
    • 功能特征:功能使用偏好和频率
  2. 数据预处理

    • 缺失值处理:填充或删除
    • 异常值处理:修正或剔除
    • 特征标准化:标准化或归一化
    • 降维:PCA、t-SNE等降维技术
  3. 确定算法参数

    • 簇数选择:肘部法则、轮廓系数等
    • 距离度量:欧氏距离、余弦距离等
    • 其他参数:如DBSCAN的eps和minPts
  4. 执行聚类

    • 应用选定的算法进行聚类
    • 评估聚类质量
  5. 结果解读

    • 分析各簇的特征分布
    • 为各簇命名并描述其特点
    • 可视化聚类结果

聚类结果评估

  • 内部评估:轮廓系数、Davies-Bouldin指数、Calinski-Harabasz指数
  • 外部评估:与业务目标相关的指标,如各簇的转化率、留存率差异
  • 可解释性评估:簇的业务意义和可解释性

应用案例

  • 价值分层:基于消费行为聚类,形成高价值/中价值/低价值用户群
  • 行为分群:基于产品使用行为,识别不同使用模式的用户群体
  • 兴趣分群:基于内容消费行为,发现不同兴趣偏好的用户群体

与其他方法的关联

聚类分析是用户聚类与画像的核心技术,可以: